研招网 > 湖南研招网 > 湖南师范大学 > 考研大纲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070502人文地理学考研大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1】考试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部分60%
  (2)综合应用部分40%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c: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重点测试考生对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区位论、产业空间组织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规律有系统的认识,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具备综合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考试内容
  区域、区域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学。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2、掌握区域系统的组成、特征与功能;理解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与演
  化方向、方式及机理。
  3、掌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与空间距离的不可灭
  性等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4、掌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与方向。
  (二)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概述、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科学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掌握自然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金、科技进步、资源配置、贸等影响
  区域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与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掌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不认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4、掌握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自然与环境支撑能力及机构优化和管理创
  新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作用机理。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考试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区域经济
  发展的过程机制、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
  考试要求
  1、掌握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及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掌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及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3、掌握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乘数效应等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理论。
  4、了解从企业家眼中和政府角度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优化
  考试内容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建设、投入产出分析。
  考试要求
  1、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掌握配第-克拉克定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等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理论;理解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了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
  3、理解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内涵、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及专业化水平判断;掌握产业生命周期原理及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的相互关系。
  4、掌握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
  (五)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考试内容
  经济地域运动论、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区划论、产业布局论
  考试要求
  1、掌握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理解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学说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掌握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2、理解空间扩散的原理、方式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掌握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原理;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3、掌握经济区的概念、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主体功能区内涵、特点及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策。
  4、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理解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
  (六)区域分工与合作
  考试内容
  区域差异论、区域分工论、区域协调发展论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差异的概念、区域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掌握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威尔逊不平衡系数与库兹涅茨比率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掌握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倒U型学说等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理论;了解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及中国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理解区域增长趋同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2、掌握区域分工的概念、意义及形式;理解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掌握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技术差距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区域分工理论;理解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
  3、掌握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理解区域经济竞争的内在原因、表现形式、效应和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原则、形式;掌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方式;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七)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
  考试要求
  1、掌握适度人口和人口数量过多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坎南、威克塞尔和索维等学者的适度人口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掌握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
  3、理解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掌握三项基本国策与三大发展战略;理解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开发战略;掌握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
  (八)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区、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城市的概念、特征及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解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掌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域功能。
  2、掌握解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类型;理解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掌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与演化;理解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了解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掌握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总部经济理论。
  4、理解中心地理论、城市带理论与点轴开发及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城市空间体系理论。
  5、掌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意义、目标、对策。
  (九)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
  考试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
  考试要求
  1、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类型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掌握区域开发方向的确定依据、原则、区域开发目标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理解区域开发重点部门和重点地域的选择。
  3、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特征、目标;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及手段的运用。
  (十)区域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
  考试内容
  区域系统分析原理、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区域系统分析的一般原理,理解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了解区域发展的预测方法和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三、参考书目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约30%
  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约50%
  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约20%
  4.题型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学科概况及理论进展
  考试内容: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任务。
  2.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特性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
  4.了解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研究进展。
  (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
  考试要求:
  1.理解各影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能够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辩证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度的变化。
  3.能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产业布局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理论
  2.主要产业部门的基本格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工业布局的条件与制约因素;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
  考试要求:
  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内涵。
  2.掌握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本原则;掌握确定区域支柱(主导)产业的基本方法。
  3.理解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把握农业的基本类型与原则,熟悉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4.理解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理论要点;理解工业地域结构及类型的形成机制,熟悉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5.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与内涵;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
  考试内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基本模式、演变规律
  3.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4.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乡相互作用关系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理解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2.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内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过程与机理。
  3.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内涵;理解区域差异形成的机制;初步把握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及实现途径。
  4.理解城市化概念,了解城市职能与分类情况;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内涵;了解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城市体系的特征。
  (五)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考试内容:
  1.经济区
  2.经济区划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含义;
  2.了解经济区划类型;理解经济区划理论及其主要原则。
  (六)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区域影响
  考试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内涵、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
  2.理解全球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3.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够辩证分析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因应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成效。
  (七)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
  考试内容:
  1.区域及部门定量分析方法
  2.定性分析及数据获取方法
  3.空间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方法
  考试要求:
  1.熟悉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对形态描述、地理比较、要素分析、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思想方法有较深理解。
  2.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的传统技术方法。能较好地运用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及技术经济论证等方法。
  3.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的现代技术方法。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经济地理中的运用有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三、参考书目
  1.李小建等编著.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第四版1999.
  3.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